一二线去留(二):我努力争取最贵城市的身份证,当户口政策趋松,我却想回家了
2023-01-12 12:00
佚名
IP属地:上海
原创 二马氏 51HR派
多多的姐姐2017年从美国硕士毕业回国,在北京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美国USNews 排名前100的名校财务和金融专业的背景,三年在国内的国际高中,六年在美国的本科和硕士,英语好过中文。 回国求职那年,工作机会不错。外资银行和快消公司的offer 都有,还有几家出名的房地产公司。但是全家商量了几天几夜,最后决定去了五大国有银行中一家,月薪不过一万元,年薪不过20万元。 因为银行承诺可以帮助获得北京户口。家里每月给姐姐一万元用来租房。 多多的高中也是国际学校,眼看是明年英国硕士毕业。 “两个女儿都成绩很好,但是不能参加上海和北京的中考,又希望能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只能走国际路线。”多多妈妈很无奈。多多父母在连云港有自己的厂和贸易公司,甚至还有一家饭店,家境殷实。但是不指望也知道不可能“子承父业”, 所以这些算不上特别豪横的实业家们普遍希望子女们能有另一种生活,在上海或者北京有一份身份的认同,过一份体面(平淡)舒适的生活,而不必像他们这样为原始积累起早摸黑,忍耐甚至难免屈辱。 多多在英国的学校是号称G5之一的帝国理工。 按照上海市人社局6月7日出台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2022年7月-2023年6月,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虽然多多明年毕业,不在这一特色举措范围内,但是政策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她的“户口之路”要比姐姐容易得多。 但是多多对此并不如母亲那么欢天喜地。“有了上海户口又怎么样?”她反问母亲。而她的父母正在考虑在上海买套房,不,可能需要两套房…… 2020年9月,上海也发过一份《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同时这一批“世界双一流高校”的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据说消息一出,大学食堂里硕博都在激动谈论“落户”和“买房”两大主题。 #01 户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知乎上有个帖子说“2019年春,上海户口,当是时价值百万,2020年价值百万,2021年价值百万,2022年依然价值百万,不作变动。预估至2025年,依然价值百万。”
还没有上班的多多不理解父母和姐姐为了户口,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和牺牲是否值得?唯一令她不爽的是,在初中一直年级排前十的,为什么一定要到了上海读国际高中。 周末,上海同学回家,而她只能呆在学校。但是很快她适应了,她不觉得她比上海户籍同学差什么或少什么。 “就是心里不舒服,父母总是让我不断地努力,去争取有些人天生就有的东西。我家里什么也不缺,上海能喝到的奶茶我家里也能喝到,开车或者高铁到上海也是平常的事情”。 户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上周末做了一个调查,1300多人对此发表了高见: 几年前就有个段子:二三线城市的人奔着一线城市的户口,一线城市的人奔着国外的洋户口,但是回头一看,最难得的户口还是北京和上海的户口。 即使疫情两个月,上海人为吃饭、出门和看病最基本的生活吃尽苦头,但是这次的小调查还是显示出,上海户口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依旧很高。 户口的实质是在一地的平等待遇,在购房、子女教育、就医和养老等方面,目前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购房:在上海和北京,当地户籍人口单身可买一套房,已婚可买两套房,但是非当地户籍人士需“连续5年及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仅限一套,上海规定非沪籍人士购房必须已婚,且此前没有上海住房。 教育和考试:户籍在本地儿童入学入托“就近安排”。更大聚焦在于中考——绝大多数省市中考普遍要求在户籍所在地参加。 “若父母都没有办理上海居住证积分,仅办理上海居住证,孩子中考时,只能报考中专和职教,不能报考普通高中。只有考生父母一方持有上海居住证积分,孩子才能像上海户籍的孩子一样。 北京也有类似政策,一般来京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证、居住登记卡或工作居住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已满3年(不含补缴)等可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考试。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部分学校在本区的招生名额是多于在其他区的招生名额的,对考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焦虑不只是非当地户籍的家庭父母们,即使在京在沪,家长们也在盘算“在户籍所在地”还是“学籍所在地”更利于上优质高中。 就医:三甲医院数量众多:全国三甲医院总数量773,其中北京市35,上海市28,广州39,深圳26。 就业: 汇聚了众多央企、国企与外企的一线城市,对有户口和居住就近者更青睐。 养老和社保:拥有北京户口的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办理社保(养老+医疗),非北京户口的无法在北京自己缴纳社保,必须通过单位缴纳。只有北京城镇户口才能自己交社保,同时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北京市的社保缴费标准,职工个人每月最低缴纳835.22元,灵活就业者每月需缴纳社会养老保险1072元。 一线城市包括杭州等地的房价已经高不可攀。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和养老等都是成熟人才和已婚人士的聚焦点,虽然有无户口,在上海北京等地差异不小,可是越来越疲于“内卷”,羡慕小镇青年清心寡欲的人生的都市青年来说—— 户口是人生的一大重点吗? #02 户口利益之外的其他 2021年排名前十的世界城市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洛杉矶、北京、香港、芝加哥、新加坡、上海。人口和GDP水平一直是核心指标。 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作为评价维度。这些城市汇聚了所在国家20~70%的人口。
高手聚集,国际视野和就业机会丰富,当然还有“更容易变得富裕”都是城市吸引外来人员的卖点。但是城市也有自己的冷漠和势利,只对它的目标人口展示“欢迎”。 不止于此。法律和合规意识和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是最合乎年轻人的“走心”红利。 很多在上海受伤的人,恨恨地说要离开,也有人对北京的“无故弹窗”感到失望。但是此后的打人案和银行红码,包括入户消杀和硬隔离等豪横防疫措施引入上海等,都让很对人对上海北京的安全和“精英发声”感到可以。 #03 硬币总有两面
为了获得一张城市的身份证,为了给子女一份认同,享有城市赋予的户籍人口的资源,很多年轻人和成年人怀揣理想和甘于受累隐忍的准备,来到一线城市攀爬打拼。 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就业,晋升发展和去更大城市的机会,也提供了居住和财富的可能。 但是,奋斗带来的价值改变,生活改变和命运改变正在降低。 当上海等落户的政策变得松动和慷慨的时候,仅仅为了户口,苦读书本,放弃专业,委屈自己的才华值得吗,正在被多多这样的年轻人质疑。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经济学人智库宜居性調查(Liveability Survey)颁布结果看,经济发达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区别越来越大。 根据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和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等维度,2022年维也纳、哥本哈根、苏黎世和大阪等入列十佳。你能感觉到其中的人心吗? 另一方面,城市的活力越来越依赖非户籍人群。上海常住人口2500万,其中1500万为户籍常住人口,北京2200万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不足1300万。 经济需要人口,需要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人口。中国的各地政府正在积极运作,把流出去以及别人城市的人吸引过来。
多多的姐姐2017年从美国硕士毕业回国,在北京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美国USNews 排名前100的名校财务和金融专业的背景,三年在国内的国际高中,六年在美国的本科和硕士,英语好过中文。 回国求职那年,工作机会不错。外资银行和快消公司的offer 都有,还有几家出名的房地产公司。但是全家商量了几天几夜,最后决定去了五大国有银行中一家,月薪不过一万元,年薪不过20万元。 因为银行承诺可以帮助获得北京户口。家里每月给姐姐一万元用来租房。 多多的高中也是国际学校,眼看是明年英国硕士毕业。 “两个女儿都成绩很好,但是不能参加上海和北京的中考,又希望能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只能走国际路线。”多多妈妈很无奈。多多父母在连云港有自己的厂和贸易公司,甚至还有一家饭店,家境殷实。但是不指望也知道不可能“子承父业”, 所以这些算不上特别豪横的实业家们普遍希望子女们能有另一种生活,在上海或者北京有一份身份的认同,过一份体面(平淡)舒适的生活,而不必像他们这样为原始积累起早摸黑,忍耐甚至难免屈辱。 多多在英国的学校是号称G5之一的帝国理工。 按照上海市人社局6月7日出台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2022年7月-2023年6月,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虽然多多明年毕业,不在这一特色举措范围内,但是政策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她的“户口之路”要比姐姐容易得多。 但是多多对此并不如母亲那么欢天喜地。“有了上海户口又怎么样?”她反问母亲。而她的父母正在考虑在上海买套房,不,可能需要两套房…… 2020年9月,上海也发过一份《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同时这一批“世界双一流高校”的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据说消息一出,大学食堂里硕博都在激动谈论“落户”和“买房”两大主题。 #01 户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知乎上有个帖子说“2019年春,上海户口,当是时价值百万,2020年价值百万,2021年价值百万,2022年依然价值百万,不作变动。预估至2025年,依然价值百万。”
还没有上班的多多不理解父母和姐姐为了户口,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和牺牲是否值得?唯一令她不爽的是,在初中一直年级排前十的,为什么一定要到了上海读国际高中。 周末,上海同学回家,而她只能呆在学校。但是很快她适应了,她不觉得她比上海户籍同学差什么或少什么。 “就是心里不舒服,父母总是让我不断地努力,去争取有些人天生就有的东西。我家里什么也不缺,上海能喝到的奶茶我家里也能喝到,开车或者高铁到上海也是平常的事情”。 户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上周末做了一个调查,1300多人对此发表了高见: 几年前就有个段子:二三线城市的人奔着一线城市的户口,一线城市的人奔着国外的洋户口,但是回头一看,最难得的户口还是北京和上海的户口。 即使疫情两个月,上海人为吃饭、出门和看病最基本的生活吃尽苦头,但是这次的小调查还是显示出,上海户口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依旧很高。 户口的实质是在一地的平等待遇,在购房、子女教育、就医和养老等方面,目前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购房:在上海和北京,当地户籍人口单身可买一套房,已婚可买两套房,但是非当地户籍人士需“连续5年及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仅限一套,上海规定非沪籍人士购房必须已婚,且此前没有上海住房。 教育和考试:户籍在本地儿童入学入托“就近安排”。更大聚焦在于中考——绝大多数省市中考普遍要求在户籍所在地参加。 “若父母都没有办理上海居住证积分,仅办理上海居住证,孩子中考时,只能报考中专和职教,不能报考普通高中。只有考生父母一方持有上海居住证积分,孩子才能像上海户籍的孩子一样。 北京也有类似政策,一般来京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证、居住登记卡或工作居住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已满3年(不含补缴)等可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考试。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部分学校在本区的招生名额是多于在其他区的招生名额的,对考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焦虑不只是非当地户籍的家庭父母们,即使在京在沪,家长们也在盘算“在户籍所在地”还是“学籍所在地”更利于上优质高中。 就医:三甲医院数量众多:全国三甲医院总数量773,其中北京市35,上海市28,广州39,深圳26。 就业: 汇聚了众多央企、国企与外企的一线城市,对有户口和居住就近者更青睐。 养老和社保:拥有北京户口的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办理社保(养老+医疗),非北京户口的无法在北京自己缴纳社保,必须通过单位缴纳。只有北京城镇户口才能自己交社保,同时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北京市的社保缴费标准,职工个人每月最低缴纳835.22元,灵活就业者每月需缴纳社会养老保险1072元。 一线城市包括杭州等地的房价已经高不可攀。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和养老等都是成熟人才和已婚人士的聚焦点,虽然有无户口,在上海北京等地差异不小,可是越来越疲于“内卷”,羡慕小镇青年清心寡欲的人生的都市青年来说—— 户口是人生的一大重点吗? #02 户口利益之外的其他 2021年排名前十的世界城市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洛杉矶、北京、香港、芝加哥、新加坡、上海。人口和GDP水平一直是核心指标。 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作为评价维度。这些城市汇聚了所在国家20~70%的人口。
高手聚集,国际视野和就业机会丰富,当然还有“更容易变得富裕”都是城市吸引外来人员的卖点。但是城市也有自己的冷漠和势利,只对它的目标人口展示“欢迎”。 不止于此。法律和合规意识和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是最合乎年轻人的“走心”红利。 很多在上海受伤的人,恨恨地说要离开,也有人对北京的“无故弹窗”感到失望。但是此后的打人案和银行红码,包括入户消杀和硬隔离等豪横防疫措施引入上海等,都让很对人对上海北京的安全和“精英发声”感到可以。 #03 硬币总有两面
为了获得一张城市的身份证,为了给子女一份认同,享有城市赋予的户籍人口的资源,很多年轻人和成年人怀揣理想和甘于受累隐忍的准备,来到一线城市攀爬打拼。 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就业,晋升发展和去更大城市的机会,也提供了居住和财富的可能。 但是,奋斗带来的价值改变,生活改变和命运改变正在降低。 当上海等落户的政策变得松动和慷慨的时候,仅仅为了户口,苦读书本,放弃专业,委屈自己的才华值得吗,正在被多多这样的年轻人质疑。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经济学人智库宜居性調查(Liveability Survey)颁布结果看,经济发达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区别越来越大。 根据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和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等维度,2022年维也纳、哥本哈根、苏黎世和大阪等入列十佳。你能感觉到其中的人心吗? 另一方面,城市的活力越来越依赖非户籍人群。上海常住人口2500万,其中1500万为户籍常住人口,北京2200万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不足1300万。 经济需要人口,需要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人口。中国的各地政府正在积极运作,把流出去以及别人城市的人吸引过来。
- 到底了 -
共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哦~